| 风电人物

实干人物故事 | 朱浩:你乘风破浪,我保驾护航

来源:金风科技微平台

时间:2020-03-20

2019年12月开始,我们以“金风实干人物”为题,走访一线员工,发现金风人自己的故事。我们希望这些故事帮助更多风电人,从生动的经历中,了解金风人的使命和行业的过去未来。

本期,我们带您走进金风科技海上风电培训中心,一同聆听安全讲师朱浩和同事们的故事。

↑ 金风科技海上风电培训中心安全讲师朱浩

2019年12月5日下午2点,我们准时进入金风科技位于江苏大丰基地的海上风电培训中心。一池深达5米的海洋环境模拟水池位于培训大厅正中,各式海上求生设备有序摆放在水池四周,高达5米的跳台立于水池一侧,几名受训学员正在讲师指导下学习正确的高处跳水求生动作。我们此行的受访主角之一——朱浩讲师正在高台上做指导。

结束培训后,朱浩爬下高台,快步跑过来,跟我们握手道歉。我第一时间注意到他的手已浸泡的发白,想到长年累月如此,不由多了几分敬意。

认真的朱浩讲师也曾经是一名学员

“金风科技海上风电培训中心项目从2015年到2017年一直在做调研考察工作,我们去了丹麦、荷兰、英国、德国,学习欧洲怎么做海上风电培训……”朱浩一直在强调建设海上培训中心的初衷,“中国海上风电规模快速增长,更多兄弟要到海上做建设、做运维。从登船的那一刻起,海上人员的安全就必须自己负责。我们要让每个兄弟都掌握足够的求生能力和技巧,为兄弟们保驾护航。”

↑ 朱浩(左二)在讲授海上求生的船舶转移

“对比研究显示,没做过海上培训的出海作业人员与参与过培训的人员相比,基础安全意识天差地别。以一个小小的登船动作为例,带着工具包的海上人员应该自己先登船,随后让同伴把工具包递上船,而不能本人携工具包直接登船。这样看起来不起眼的规范操作都是欧洲同行在经过惨痛教训后总结出来的铁律。”在讲到“规范操作”四个字的时候,朱浩的声调明显高了几度,认真的样子像极了上学时“敲黑板划重点”的高中老师。

类似这样的“规范操作”,朱浩和伙伴们是在全球风能组织Global Wind Organization(GWO)经历4期2年的培训得来的。

在德国培训期间,教练对他们的要求近乎苛刻,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学员,未来更要成为讲师。他们从早上4点到晚上10点,每天潜水6次,每次只能休息30分钟。在36米深的海底,教练甚至会拔掉他们的氧气;前导教练偶尔会在没有警示的情况下假装失踪……这些问题都要靠学员自己的努力解决。在平静的模拟池中,教练会把造浪级别调到最高,直到学员体力不支,呛水求救为止。被救上岸后,狠狠地丢下一句:没真正经历过一次濒死求救,你们什么也学不会。

在GWO当学员,做助教,学着给国外学员上课,终于拿到GWO讲师证书。朱浩和伙伴们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苦日子总会熬出头。他们相信国内等待的将是一片光明。

↑ 学员们刚刚结束实训

包工头朱浩

“这幢培训中心原本是一片小树林,”朱浩翻出几张手机里的照片给我们看,他调侃地说,“2017年回国后开始施工,我的第一身份并不是GWO讲师,而是一名包工头。我要带人做地勘,请设计院做设计方案,与国外咨询方沟通方案可行性……”

2018年1月水池建成,为了试水,朱浩和伙伴们要从最近的河道抽水、注水,这个过程需要当地主管部门审批签字。主管领导起初并不理解,一口回绝了。“我们当时都很沮丧,但是没道理半途而废。我们做了很多方案,介绍欧洲海员出海前必须经过培训,讲海上可能遇到哪些风险。我们还把这位领导请到培训中心来,实地为他讲解。最后,这位领导当场把字签掉了。”朱浩讲到这儿得意地笑了,但随后又慢慢变成苦笑,他说,“当好包工头没那么容易,后来遇到的问题更麻烦。“

2018年10月,培训中心主体结构建成,房屋完成封顶。但由于吊装设备无法进入室内,中心用于模拟海风、救援直升机螺旋桨对海面形成气压的风机无法安装。“那是我第一次觉得事情走进了死胡同,我的同事跟我说,浩哥,真的没法干了。““我去拜访了好多专家,施工单位,最后设计院的一位专家说,用脚手架吧。”那个秋天,朱浩和伙伴们在施工队的帮助下,将整个水池铺满脚手架,再铺上木板和钢板,经过再三测算终于把风机吊装上屋顶,全程耗时14天。

2018年11月10日,金风科技海上风电培训中心正式交付,成为国内首个严格执行GWO标准的海上风电专用培训中心。

朱浩至今记得那天的主题:你乘风破浪,我保驾护航。

↑ 金风科技海上风电培训中心的员工们

中国海上风电的“报恩”

培训中心刚刚投入运营,来自业主单位、中国海监、海洋渔政,甚至行业友商的培训预约就排满了朱浩和伙伴们的日程表。“我们采用小班培训制,每个班学员数量严格控制在12人,配备3名讲师,2名安全保障老师。完成一期标准的GWO-BST课程,需要6.5天。你知道2019年我们为多少人做了培训吗?”“600多人。”他说。

筹建阶段,朱浩和伙伴们充分考虑了中国受训人员与国外不同,以及法律规定和行业标准的差别,因此花大力气定制了本土化的培训教材、标准、课程甚至设备,然而他们仍然低估了中国学员对水的畏惧。甚至有学员表示,“灵魂跳下水了,但是肉身并没有动”。帮助学员克服恐惧和心理障碍来不得半点马虎,中心必须加配讲师数量,增加课时设置,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

让朱浩和伙伴们痛并快乐的是,在600多位受训学员中超过65%来自风电以外的海洋相关行业,其中甚至不乏已经取得海事证书的学员,慕名来参加金风的培训。中国海上风电起始于2007年,在过去10年间,海上风电从业者只能在出海前接受“海上石油开采”类的课程培训,但并不具针对性。时至今日,中国风电行业日渐茁壮,全方位发展进步,开始有能力反哺其他相关行业。“我曾经想,这就像《猫的报恩》那部电影,年轻的中国风电行业在发展初期受到国家政策、多个行业的扶助支持,今天我们终于有能力回馈社会,在装备制造领域、在源网控制领域,也在海上培训领域……”

这时的朱浩格外骄傲,我亦如是。

↑ 央视大型纪录片《大风歌》,朱浩在和记者一起身处30米高空,讲解高处作业逃生

朱浩们的故事

2019年,“利奇玛”台风险些打破培训中心高效的平静。2019年8月11日,“利奇玛”台风登陆大丰地区。当天深夜12点多,园区给朱浩打电话告知停电,朱浩立即出发。路上,多处树木倾倒,已经无法通行,朱浩开车尝试多次均无法成功。他心急如焚,只能给在园区居住的宋鑫打电话,请他立刻去培训中心关闭程序。“培训中心要保持恒温除湿环境,水处理也不能停,其中多个控制程序如果不是正常启动,很可能导致控制模块烧掉,这些进口模块替换周期很长,一旦替换将严重影响中心的正常运营和培训安排。“朱浩解释道。

“宋鑫到达培训中心后告诉我,电控的门禁打不开,安全出口旁边有个洞,要试试能不能爬进去。”朱浩说,“那个洞很小,我这160斤的身材是钻不过去的。”过了半个多小时,宋鑫回电话说,浩哥,设备都正常关闭了。“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才放了下来。凌晨3点,我终于到达园区,除了一切正常的设备,还看见了宋鑫伤痕满满的后背。”

↑ 朱浩和同事们的合影

“培训中心从无到有,我们经历了太多难以预期的困难,如果只有我一人,那是万万坚持不到今天的。”朱浩拿出团队合影,指着每一个人给我们讲,“周鑫、王昭辉,这两位负责安全平台。滕冠扣、朱鑫是负责技术平台的,这是刘鹏丽,负责安全运营。张佳霖,负责标准本地化。这个团队里有的来自总装厂、船舶行业,有的本专业是英语却在游刃有余地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每讲到一个人,朱浩都有说不完的话,“我们这里面有建设专家、设备专家、体系专家、文件专家……全部配套的541件PPE装备,我们的人都能倒背如流,给你讲清楚每一件装备的详细情况。”这时候的朱浩言语间透着无与伦比的骄傲和自信。

你的梦想是什么?

当我说这是最后一个问题时,朱浩有点如释重负。他想了想,第二次反问我:“你知道吗?在我们做培训中心之前,安全求生培训并不是海上风电出海人员的行前标配。但是从2019年11月1日起,海上求生培训已经在连云港成为强制性标准了。”

“当我们在德国培训的时候,在建造这座培训中心的时候,我们从没想过,我们的培训会成为行业标准,而今天部分地区已经将这一标准写进红头文件。如果你问我今天的梦想,我会告诉你,我希望未来2-3年,所有海上风电出海人员接受海上安全培训成为国家级强制性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所有海上乘风破浪的兄弟们保驾护航。”

↑ 为海上乘风破浪的兄弟们保驾护航

采访结束收拾东西的时候,我随口问朱浩:“你的家人来过培训中心吗?”他抬起头,看着我:“开放日的时候来过,我儿子指着高台上的我,一边跳一边拍打着周围的小朋友,嚷嚷着,快看,那是我爸爸!”


特别声明

国际新能源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新能源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新能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新能源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微信 朋友圈

相关推荐

更多新能源信息推荐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