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热点聚焦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时间:2020-11-23
日前,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黄小萧教授课题组在锂硫电池性能提升领域取得突破,相关学术论文“锂硫电池中氮氧与金属锰单原子对多硫化物的协同催化研究”(O-,N-Coordinated single Mn atoms accelerating polysulfides transformation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哈尔滨工业大学为第一单位,材料学院2018级博士生刘亚南为第一作者,黄小萧教授、卫增岩讲师和钟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金属单原子的吸附与催化作用在助力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中间可溶性多硫化物。多硫化物引起的“穿梭效应”,是制约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提升的重要难题之一。目前解决策略主要有物理隔离/化学吸附、调控中间反应产物及催化效应3种方法,其中催化效应最有望解决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
为解决多硫化锂“穿梭效应”等问题,开发高性能锂硫电池,黄小萧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设计构建了中空多孔碳球上负载氮-氧协同作用的单原子金属锰材料。氮、氧协同锰原子对多硫化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有效催化充放电过程中多硫化物转化,有效抑制“穿梭效应”,使所制备的电池具有长循环稳定的特性。
国际新能源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新能源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新能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新能源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图片正在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