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政策法规库
来源:济源市人民政府
时间:2024-11-26
11月25日,河南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济源示范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件提出,做大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着眼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地热、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一是发展风电装备产业。依托中原特钢风机轴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和济源风电资源的优势,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领先风机制造企业的合作,重点围绕机舱罩、主轴、发电机、变流器、齿轮箱、液压系统、联轴器、控制系统、整机等环节产品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发展。
二是发展光伏产业。依托佰银光电、星瀚新材料等企业生产的硝酸银、太阳能电池导电浆料等产品优势,不断集聚光伏领域“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培育和引进第三代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电池片、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加快配套产品生产制造,快速补链延链强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是发展地热能产业。科学有序利用地热资源,加强深层地热及浅层地热能规模利用,推进地热供暖设备规模化、产业化;重点发展地热能发电、地热能供暖、供冷等项目建设。
加快未来产业发展布局
1.培育氢能产业。依托金马能源、联创化工等重点企业较为丰富的工业副产氢气资源,加大同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合作,扩大氢能制备规模,推进氢能在有色、钢铁等绿色冶炼领域的研究、应用,扩展向氢燃料电池、氢能运载装备、绿氢制取、储氢产品等技术方向探索发展,打造氢能装备产业基地和豫西北氢能供给与应用基地。
2.培育储能产业。依托豫光金铅、金利金铅、万洋冶炼等重点企业在铅酸蓄电池领域的优势,借助产业升级的机遇,加强同电池企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新一代储能产业。重点推进与天能集团的合作,积极布局发展锂电池、钠电池、纯铅电池、铅炭电池、锌镍电池、锌溴电池等高密度新能源储存电池;通过再生资源回收锰、镍、钴,发展电池级硫酸钴、电池级硫酸镍、电池级硫酸锰等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通过拓展工业副产硫酸用途,探索发展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通过构建“煤焦油—针状焦—石墨电极”产业链,着力发展超高功率石墨电级等锂电池负极材料;通过构建“三氯化磷—五氯化磷—六氟磷酸锂”产业链,探索发展锂电池电解液材料。
原文件如下: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示范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济管办〔2024〕32号
各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管委会各部门:
《济源示范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示范区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4年11月15日
济源示范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富有济源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名词释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升创新能级、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工作要求,立足济源示范区既有产业基础和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加快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企业整合集聚,高效配置。以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为主攻方向,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摆脱资源、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驱动的数量型扩张模式向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驱动发展模式转变。聚焦“3+6+5”产业发展,实施6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总量达到34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全面实现提质倍增;新增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瞪羚”等创新型企业5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4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个数达到5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13%。力争三年左右到“十五五”初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未来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形成3—5家重点企业,建成一批重点项目。
二、产业发展路径
按照“优存量、育增量、谋变量”的发展思路,聚焦“3+6+5”产业,即优化提升有色、钢铁、化工“3”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延炼升链、向新而行;培优育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聚势赋能,补链强链、以特取胜;谋划布局氢能、新型储能、低空经济、未来健康和人形机器人“5”大未来产业,加快借力引进,建链成链、有序布局。
(一)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能级提升
1.加快技术升级改造,树立行业新标杆。对标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在有色、钢铁、化工等领域争创工艺装备、能效、排放等更多行业标准,成为行业发展领跑者。鼓励豫光金铅、金利金铅、万洋冶炼、济源钢铁、中原特钢、金马能源、联创化工、清水源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优势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在符合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具有战略价值的前沿技术领域,发力构建局部领先优势,着力提升工艺技术和中间产品的创新能力,实现能级提升。
2.做强产业链条,构建产业新优势。基于产业基础优势,突出原材料向新型材料、原材料向零部件、零部件向整机的转型方向,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有色方面,做精做优铅、锌、铜产品产业链,延伸链条形成“铅冶炼—铅基合金—铅炭电池、纯铅电池—铅再生利用”产业链;“锌冶炼—锌基合金、镀锌、锌材、氧化锌—终端应用”产业链;“铜冶炼—高纯铜—铜箔、铜板带—铜制品”产业链;“黄金、白银—高纯金属—高端饰品、器具”产业链;“稀贵合金—高端靶材—特种有色金属”产业链。钢铁方面,做精做强优特钢产业链,形成“钢铁冶炼—优特钢、精品钢—基础零部件、关键零部件—成套设备、终端产品”的全流程产业链。化工方面,打造盐化工、煤化工产业链,形成“盐化工—高分子材料—特种改性高分子材料”“煤化工—精制苯—苯系产品—可降解塑料”产业链。
3.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催生新业态。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引领行动和智能制造提升行动,加快建设豫光数智中心、联创智能化提升等一批数字化转型项目。鼓励有色、钢铁、化工等行业龙头企业开放、共享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加快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将数据驱动的生产过程与产品设计、仓储物流、金融交易等渠道打通,促进供需精准对接,赋能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全产业链效率,催生一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和工业服务业融合型企业。
4.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拓展绿色发展新空间。提高原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比重,持续提升大宗工业固废、危废的综合利用率,不断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推行绿色设计、推广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抓住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机遇,加快完善废旧资源的回收网络建设,推动废钢、废金属、废电池、废家电、废汽车等的回收循环利用,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再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废气—二氧化硫回收—硫酸—化肥—磷石膏渣—石膏建材”“废渣—水泥熟料—骨料建材”“废渣—稀贵金属回收—危废处置”“铅锌铜钢等废旧金属回收网络—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报废汽车(电子、家电废弃物)拆解—再生资源产品”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链。
(二)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1.做强新材料产业。立足原材料产业基础再造,向新材料转型升级,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开发一批新产品、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一是发展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依托豫光金铅、万洋冶炼、金利金铅、龙兴钛业等企业,大力发展高纯铅、高纯锌、高纯铜、高纯银、高纯铟、高纯砷、高纯镓、高纯碲等高纯金属材料;发展高端铜箔、高精度铜板带、精密铜线、高质量铜杆等高端铜材料;发展高品级海绵钛、高性能钛合金、绿色新型钛白粉等钛基新材料;发展铅基、锌基、铜基、铝基等新型高性能合金材料。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有色金属材料向高品质、高端化发展。
二是发展先进钢铁材料。依托济源钢铁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机械用钢技术研究中心、高端特殊钢新材料创新中心和全球弧形半径最大的大圆坯生产线,加快特钢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提升钢铁材料性能和品质,重点发展轴承钢、汽车用零部件、高端模具钢、齿轮钢、轨道交通用钢、高强合金钢等产品,推动济源钢铁与拥有先进技术和工艺的钢铁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扩大先进钢铁材料的品种和规模。
三是发展先进化工新材料。依托金马能源、联创化工的规模化生产和技术研发优势以及承接大乙烯下游产业的优势,做强苯基化学品、煤焦油基化学品、可降解塑料、工程塑料、聚烯烃及改性材料等产业,加快实施博海化工煤焦油扩能技改项目、鸿辛10万吨橡胶、恒通36万吨生物可降解塑料等项目。重点围绕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氟硅合成材料、高性能橡胶、特种橡胶等产品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先进化工新材料项目。
四是发展纳米新材料。鼓励海博瑞科技、龙兴钛业、鲁泰纳米等企业,聚焦纳米金属材料、纳米硅材料、纳米陶瓷材料、绿色纳米催化材料、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等产品的生产制造,全力打造纳米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和郑州大学(济源)绿色催化研究院,加快纳米杂化材料的研发、中试和产业化推广力度,抢跑纳米新材料产业前沿,研发生产电子级球形纳米材料、硫化物纳米材料、稀土纳米材料、土壤修复剂纳米材料、纳米橡胶复合材料等系列产品。
2.做强节能环保产业。加快节能环保产业与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加速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构建产业间耦合、上下游衔接、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产业链。
一是提升高效节能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以工业领域节能为重点,强化高效节能技术、装备与产品研发及应用,推动钢铁行业氢气替代碳作为还原剂和能量载体的绿色钢铁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快高效节能环保锅炉、高效节能电机、余热余压发电利用设备等成套装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加快重点用能单位用能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高综合能效水平。推进智能制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自动化成套设备及产品。
二是促进先进环保装备及材料的提质。加快发展高浓度废水处理设备、水处理剂等专用装备及材料,推动发展适用工业、农村污水治理的分散式可移动低能耗、远程运维的技术装备。支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发展脱硫、脱销、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治理装备;鼓励发展垃圾压缩、废旧汽车拆解、废旧钢铁回收和智能分拣等处置设备;鼓励可降解塑料规模化、连续化生产,提升各类可降解塑料替代产品规模和水平。
三是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产业。推行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效、水效“领跑者”制度,深入推广清洁生产审核、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检测、碳排放核查、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清水源“水云踪”水处理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加快从传统水处理剂供应商向水处理服务商转变。加强废弃物信息平台建设,推广“互联网+回收”模式,建立再生金属、废旧铅蓄电池、动力电池等回收利用产业体系,建成国内重要的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基地。
3.做强生物产业。抓住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加强生物产业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依托济世药业、绿茵种业、白云实业等生物产业相关企业,因地制宜地培育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农业、生物农药三大特色产业。
一是发展现代中药。推动中药大品种质量升级,提升中药材标准化水平,加快中药配方颗粒与标准提取物开发,促进生物药制备技术升级和工艺优化。支持济世药业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冬凌草种植基地的提质增效,打造全国最大的冬凌草种植基地;聚焦“王屋山天然药库”产业基地、“济源冬凌草”产业基地、“四大怀药”产业基地的道地药材资源,进一步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开展高端产品研究,布局建设怀药大健康产业园、孙思邈药王文化博物馆、怀药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做强中药产业,实现中药现代化发展。
二是发展生物农业。以河南绿茵种业为示范,优化完善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体系,支持建设济源蔬菜种业发展基地;充分发挥洋葱分子育种实验室研发功能,加快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制繁种关键性技术研究,培育推广突破性新品种,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富有济源特色农业制种新高地。
三是打造生物农药品牌。积极拓展生物农药市场,激活生物农药产业的潜在活力,进一步夯实相关产业的研发、应用及生产。支持白云实业积极开发昆虫病毒生物农药新品种,打造“科云”牌生物农药系列化产品,建成国内最大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研发生产基地。
4.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结合济源现有传感器、5G移动通讯零部件、电子封装、键合丝、自动化控制及系统集成等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
一是发展5G智能终端产业。以富联科技为依托,加快5G智能装备和手机精密机构件生产制造,建成全省重要的5G智能终端配套协作区。
二是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依托有色金属产业,在大力发展高纯金属的基础上,外引内培,推进集成电路设计、专用芯片制造封装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大尺寸单晶硅抛光片、电子级高纯硅材料、磷化铟、砷化镓、氮化镓、碳化硅等半导体材料产品,推进新型敏感材料、复合功能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建设“芯片—电路板—集成电路—电子设备”“精铜—集成电路框架—电子零配件—集成电路板”等产业链。
三是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以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加强同郑州、洛阳、新乡、南阳等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区的对接合作,鼓励艾探电子等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力争在智能传感器材料、设备、封装等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推动传感器产业发展。
四是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不断拓展豫光有色冶炼、清水源“水云踪”、国泰衡云计控能源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功能,聚焦引进一批国际、国内行业领先的综合性或专业化平台及技术资源,大幅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水平,加快构建多领域、多层级的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体系。面向有色金属、钢铁、化工材料、能源电力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APP,实现产品设计、制造、服务各环节高效联动。
5.做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立足济源钢铁优特钢材料的制造能力和产业技术工人的优势,依托金利重工、天传智能、丰泽特钢、中原重型锻压等装备制造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能源装备、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石油勘探、煤炭开采等领域的关键零部件、专用设备以及成套机械;引进发展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装备。加快推动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展。
一是提升装备制造竞争力。支持河南天传智能装备技术公司做大做强,研发生产新型掘锚机、掘进机等高端智能设备;引导河南矿用电器、煤炭高压开关、科灵电器等企业提升技术含量,研发新产品,向自动化控制设备转型拓展;发挥国家火炬计划济源矿用机电产业基地、国家煤矿用防爆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用,积极引进高端化、智能化矿用设备研发制造企业,打造高端矿用机电产业园。推进“河南省石油钻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提高无磁钻铤、加重钻杆、扶正器等产品质量,提升石油钻具品牌知名度,并积极发展钻头、套管、钻机、转盘等相关设备,打造有影响力的石油钻具制造基地。
二是发展工程机械制造产业。在智能仓储物流兴起、叉车油改电更替加速的背景下,依托示范区钢铁和蓄电池产业基础,积极布局电动叉车生产项目。同时大力发展大型智能起重机,支持金利重工扩大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引进南京中昇建机等意向企业,壮大工程机械制造产业规模。
三是发展高端仪器仪表和3D打印装备。以精细化、智能化为重点,发展应用于工业、能源、环保、科研等领域的在线测量、分析、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培育一批深耕仪表的“专精特新”企业。以集成应用、关键突破为重点,支持3D打印关键技术、金属专用耗材、核心零部件研发攻关,外引内培,营造发展氛围,集聚发展资源。
四是推进首台(套)产品研发应用。深入组织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落实首台(套)的各项认定及支持政策,着力搭建“济源制造”展示平台,鼓励首台(套)产品参加各类专业展会,围绕重点工程、政府投资项目等开展首台(套)产品推介对接活动,进一步推动产需有效对接。
6.做大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着眼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地热、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一是发展风电装备产业。依托中原特钢风机轴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和济源风电资源的优势,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领先风机制造企业的合作,重点围绕机舱罩、主轴、发电机、变流器、齿轮箱、液压系统、联轴器、控制系统、整机等环节产品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发展。
二是发展光伏产业。依托佰银光电、星瀚新材料等企业生产的硝酸银、太阳能电池导电浆料等产品优势,不断集聚光伏领域“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培育和引进第三代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电池片、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加快配套产品生产制造,快速补链延链强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是发展地热能产业。科学有序利用地热资源,加强深层地热及浅层地热能规模利用,推进地热供暖设备规模化、产业化;重点发展地热能发电、地热能供暖、供冷等项目建设。
四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借助力帆新能源汽车既有产线及厂区优势,以及比亚迪在河南的布局之势,瞄准整车、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成套设备、电控装备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加大产业配套和项目招引力度,布局引进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三)加快未来产业发展布局
1.培育氢能产业。依托金马能源、联创化工等重点企业较为丰富的工业副产氢气资源,加大同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合作,扩大氢能制备规模,推进氢能在有色、钢铁等绿色冶炼领域的研究、应用,扩展向氢燃料电池、氢能运载装备、绿氢制取、储氢产品等技术方向探索发展,打造氢能装备产业基地和豫西北氢能供给与应用基地。
2.培育储能产业。依托豫光金铅、金利金铅、万洋冶炼等重点企业在铅酸蓄电池领域的优势,借助产业升级的机遇,加强同电池企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新一代储能产业。重点推进与天能集团的合作,积极布局发展锂电池、钠电池、纯铅电池、铅炭电池、锌镍电池、锌溴电池等高密度新能源储存电池;通过再生资源回收锰、镍、钴,发展电池级硫酸钴、电池级硫酸镍、电池级硫酸锰等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通过拓展工业副产硫酸用途,探索发展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通过构建“煤焦油—针状焦—石墨电极”产业链,着力发展超高功率石墨电级等锂电池负极材料;通过构建“三氯化磷—五氯化磷—六氟磷酸锂”产业链,探索发展锂电池电解液材料。
3.发展低空经济。立足济源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的“研发、生产、培训、展示、竞技”五位一体的无人机5G+数字化应用基地项目,逐步引进发展“碳钎维、工程塑料、特殊钢、陶瓷基材、树脂基材等低空产品制造的关键材料—无人机、航空器、配套产品的生产制造—低空旅游、物流、农业、应急等应用场景”的产业链条,全力打造以无人机为主的低空产业。
4.培育未来健康产业。依托济源市科学院打造济源生物研究院,并设立神经酸生物医药研究所、生物基因与细胞疫苗研究所、基因干细胞中试基地等科研机构,重点开展生物医药产品、植物干细胞培植与深加工、干细胞/免疫细胞制备与存储等技术研发。积极组建大健康实验室和生命健康产业园,综合运用中西医科技成果、养生康复理念及新型生产力技术,重点开发药食同源的保健品和食饮产品,推动智能营养、大健康生态融合及跨界发展。
5.培育人形机器人产业。加强以科技创新研发为支撑,面向行业需求,打造“机器人+”应用场景,延伸发展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能力建设、关键零部件研发、机器人整机制造。深化与深圳优必选等智能机器人先进企业合作,聚焦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三大应用场景,持续开发高性能伺服驱动器技术、学习型运动控制技术、视觉感知技术、多模态交互技术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开展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原型、人形机器人通用大模型等重点任务攻关,打造“硬件+软件+服务+内容”的智能服务生态圈。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支持行业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申报建设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支持济源科学院、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发挥载体作用,孵化高附加值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支持企业之间组建跨学科跨领域、上中下游衔接的攻坚团队,针对行业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卡脖子”问题。
二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力量。持续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加快建设市级以上创新机构,储备壮大研发机构后备力量。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基础研究机构深度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坚持需求导向、结果导向、应用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支持豫光金铅、联创化工等龙头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实验室体系。
责任单位:工业信息和科技局、发展改革和统计局、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济源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济源科学院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快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集聚
一是发挥龙头企业和开发区发展载体引智聚才的作用。整合编制、资金、项目等统筹开展企业引才、平台引才、柔性引才、以才引才,广泛吸人才。依托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等创新载体,培育聚集省科技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和高素质企业家等优秀创新型人才,引进院士、中原学者等高层次专家人才。
二是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围绕企业需求开展人才供需对接活动,联合企业赴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工大等高等院校开展人才对接会,持续壮大人才队伍。深化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通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接口”。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推动产教科教融合,围绕产业增设专业、开设“订单班”,培养企业紧缺人才。
三是畅通人才交流平台。加大人才创新能力培育力度,积极组织本地企业家、创新人才培训工作,搭建与先进地区优质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载体等的交流学习平台,提高人才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是持续优化人才安居发展环境。落实落细“人才兴济33条”“就业落户13条”等人才政策,健全落户安居、医疗教育、金融支持等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
责任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业信息和科技局、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济源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管理办公室、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是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G、千兆光网、算力中心、物联网等建设,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支持人民数据中原云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算存运”融合的一体化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二是加强数字经济创新载体建设。鼓励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打造数字经济多层次高效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企业开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开展数字经济领域企业研发机构辅导培训和相关政策宣传活动。实施开发区产业集群培育和数字化提升工程,围绕集群发展、数字化转型、绿色集约等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建设开发区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
三是梯次推进数据赋能企业转型发展。按照“高成长性中小工业企业+数字化”“重点工业企业+智能化”推进路线,推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工业企业自动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升级、智能化重塑。运用企业化运转方式,协助企业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变企业“不会转”,向“我要转”转变。同时,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数据要素资产管理和应用,尝试将企业数据、市场数据、政务共享数据进行再加工、再利用,形成新的数据生产要素,为今后工业企业大数据交易流通奠定基础。
四是加快数字产业培育发展。以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发挥“链长制”招商机制的优势,积极引进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电信、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数字产业;培育壮大富联科技、巨辉光电、优克电子、艾探电子等企业,加快电子信息产业聚链成群。支持以亚交所、协力供应链、中浩供应链、科慧产业园等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鼓励平台经济企业加强与工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责任单位:工业信息和科技局、发展改革和统计局、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商务局、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济源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探索发展数据要素市场
一是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数据产权、交易流通、收益分配、安全监管、会计处理等关键环节的制度和标准,结合济源实际,加强公共数据归集与治理、共享与开放,构建安全高效的数据确权登记、评估评价、会计入表和流通交易等机制。
二是深入挖掘高价值数据应用场景。聚焦工业制造、医疗健康、城市治理、绿色低碳等重点行业和领域,鼓励打造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报酬递增、低成本复用等特点,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乘数效应。定期征集遴选数据应用典型案例,对入选国家、省“数据要素×”案例集的优秀案例予以大力宣传和推广。
三是培育壮大产业生态。支持济源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探索开展数据资产化运营项目,合规取得公共数据运营授权,并开展企业数据资产化试点工作。以典型场景示范为先行,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引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逐步形成上下游协同的产业生态,促进数据产品丰富和服务质量提升,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新业态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责任单位: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工业信息和科技局、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济源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统筹布局产业发展空间
确定“3+2+9”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以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济源现代服务业开发区3个核心区域作为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先进金属材料及深加工、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储能电池、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产业;以智慧岛和科创岛作为科技创新示范引领区,孵化培育数字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先行区;以9家市级工业园区作为特色联动发展区,错位布局现代化工、纳米材料、新型建材、食品轻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考核管理、激励机制等措施,构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高效运行、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和优势互补。
责任单位: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工业信息和科技局、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济源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管理办公室、东区管理办公室、相关镇人民政府、相关街道办事处、济源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持续深化改革和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持续开展“济源企业家日”系列活动,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尊商重企氛围。扎实推进“万人助万企”,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二是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加力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企业汇聚,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融合发展活力。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生态主导型企业,鼓励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创新联合体,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等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鼓励领军企业基于自身优势发展专业化服务,提供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推进建设一批成果转化、技术标准、检测认证、市场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与中小企业开展互利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企业集群。
三是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领域改革,强化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激发创新活力。
责任单位: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工业信息和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常务副市长牵头,管委会相关分管领导负责,各部门协同联动,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由发展改革和统计局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围绕产业发展、数实融合、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工作台账,定期调度进展情况。
(二)强化宣传引导。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加大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政策措施、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重大项目和成功案例等方面的宣传,营造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突破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浓厚氛围,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三)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创新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灵活运用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支持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产业基地建设、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文件下载: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示范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济管办(济管办〔2024〕32号).pdf
国际新能源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新能源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新能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新能源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河南能源监管办 9分钟前
济源市人民政府 18分钟前
六安市工信局 30分钟前
图片正在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