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能
来源:巴合曼
时间:2025-04-25
作为地球上尚未被充分开发的能源宝库,海洋蕴含着惊人的能量潜力。最新评估,全球海洋每年可提供高达8万太瓦时的清洁电力,在实现可再生能源多样化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在众多海洋能源形式中,潮汐能凭借其独特的稳定性优势脱颖而出——相较于风能的间歇性和太阳能的昼夜波动,潮汐能可以持续稳定输出能量,为构建全天候可再生能源体系提供了关键支撑。
瑞典企业CorPower Ocean在其潮汐能发电场中采用点式吸收器技术捕获潮汐能
潮汐能的核心优势
潮汐能的突出特性在于其近乎永续性,与风能和太阳能的波动性不同,它可提供稳定持续的能源供给。尽管该技术尚处早期阶段,但未来有望为构建稳定、可靠及可持续的电网作出重要贡献。
多元技术路径
目前全球探索中的潮汐能系统包含四大技术方向:在海洋洋流强劲或潮汐显著的沿海区域(如英国、加拿大及法国海岸),重点通过水下发电机将潮汐动能转化为电能;渗透能发电厂则利用淡水与海水间的盐度差,于河海交汇处通过盐离子水合能发电,此类能源亦被称为"蓝金";在热带海域,基于表层暖水与深层冷水温差发电的海洋热能转换(OTEC)技术日益受到关注,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2020年研究显示,该系统与热泵类似,全球理论年发电量可达4.4万太瓦时,但其经济性仍需重大技术突破;相较之下,潮汐能开发路径更为明晰,其全球理论年发电量约2.95万太瓦时,与人类整体用电需求基本持平。
重点技术方向
当前潮汐能利用聚焦五大技术原理:点式吸收器通过浮体垂直运动发电;振荡水柱(OWC)利用潮汐压缩空气驱动发电机;衰减器以水平向波浪运动产生能量;越浪装置则通过导流堰形成水位差发电,原理类似小型水电站。加州CalWave公司采用振荡衰减器技术,成功运用潜水式金属平台捕获水下潮汐动能(详见《潜力之海》专题报道,real.times 2022.11)。
核心挑战
然而,潮汐能开发仍面临多重技术瓶颈:全球仅少数测试场开展实证研究;除成本与经济效益外,并网问题亟待解决;对海洋生态影响尚存认知盲区,需强化环境影响评估;各国审批流程复杂、监管要求严苛,导致行业发展受阻,部分企业未能跨越技术商业化阶段。
极端环境适配
系统须抵御风暴侵袭、盐雾腐蚀等严苛环境,温度剧变、冲击振动亦对部件可靠性构成挑战。因此,高耐久性材料研发与模块化设计成为关键。巴合曼凭借其技术专长,获加州及澳大利亚知名研究机构青睐,其M200/M100控制器与I/O系统以卓越开放性著称,配合M-Target for Simulink?工具链,更实现算法模型向控制系统的无缝转化。
产业化进程
潮汐能发展前景广阔,但需持续投入研发。缺乏政策框架支持,此类复杂技术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法罗群岛、奥克尼群岛及大溪地等岛屿地区已设定2030年海洋能源自给目标,旨在摆脱化石燃料依赖。
巴合曼协助加州企业CalWave利用水下金属平台捕捉潮汐能
从实验室到商业化应用,潮汐能发展已进入关键机遇期。若能突破技术、经济与监管壁垒,潮汐能将成为可持续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助力能源脱碳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巴合曼的技术解决方案,正在为行业突破技术转化瓶颈提供关键支撑。
国际新能源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新能源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新能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新能源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科士达 17小时前
易事特 18小时前
长城汽车 18小时前
图片正在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