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工程
来源:中国能建东电一公司
时间:2025-09-25
九月的扎鲁特草原,晨雾未散,万籁俱寂。9 月 6 日清晨 4 时,一声清脆哨声划破旷野。扎鲁特旗风电项目现场,一台主臂长 120 米的履带吊车在鞭炮声中缓缓抬起 “巨臂”,将 85 吨重的风机机舱稳稳托向高空。随着最后一颗螺栓精准拧紧,项目首台风机吊装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扎鲁特旗清洁能源建设正式迈入 “实体装机” 新阶段。
第一关
筹备:“钢铁巨人”搬家的6个月
风电项目在草原落地,每一步都如在松软草甸上走钢丝,容不得半点马虎。从设备出厂前的质检到塔筒现场扎根,项目部将“精细”二字贯穿始终:临时储场的设备清单上,运输车辆的车牌号、每段路程的耗时、验收人员的签字,密密麻麻标注得一清二楚;吊装任务启动前,专门组建的草原吊装专项组更是把难题拆解成 “每日攻坚台账”,逐一敲定方案;提前开展施工操作人员的专项培训,重点强化机舱空中对接、突发风速应对等关键环节操作,全力确保前期准备工作顺利稳妥。
△风机叶片运输
而这期间最考验团队的,当属设备运输这场 “草原马拉松”。单台风机的机舱、轮毂、叶片等组件总重超 200 吨,最长叶片达 78 米,在狭窄颠簸的草原牧道上运输,稍有不慎就可能磕碰损坏。为啃下这块 “硬骨头”,项目部提前 3 个月便与当地交通部门对接,对项目所在地至国道 15 公里的草原牧道进行平整改造,针对超长叶片的运输难题,定制分段式叶片运输架,并在运输车上加装液压稳定装置,将叶片晃动幅度控制在5厘米内。去年夏季,草原突降暴雨,泥泞路况致使运输车陷入泥潭,20 名工作人员冒雨铺钢板垫路,整整奋战 4 小时才将车辆拖出,雨水虽然模糊了大家的视线,却牢牢守住了运输的进度线。
△现场管理人员在现场协调工作
第二关
攻坚:与草原 “风脾气” 较劲的30天
草原的风是“活的”—— 前一秒还温柔地拂过草叶,下一秒就可能刮起 6 级阵风,对高空吊装精度构成极大考验,难度堪比在百米高空穿针引线。为摸清这股子“疯脾气”,项目团队提前30天进驻施工现场,开启了一场 “与风博弈” 的持久战。
△多次召开工作部署会
技术组用无人机开展三维测绘,精准标注草原地势的细微起伏,只为确定最稳妥的吊车停放位置;设备运输团队针对草原松软的土壤,定制了宽达 3 米的履带运输车,还在车辆经过的草场铺了临时钢板 —— 既避免履带碾压植被,又解决了土地承重不足的问题;安全小组面对排查发现原定点位有沉降风险,立即改用“碎石垫层 + 钢筋网”复合地基方案,组织工人昼夜施工打造高强度地基,以确保吊装质量及施工安全;针对草原突发天气,项目部更是与当地气象站建立了 “实时联动机制”,每小时更新一次风速数据,将吊装窗口期精准到每 10 分钟,就像给草原装了 “风的预警器”。
△现场工作人员辅助吊装工作
“光模拟吊装方案就改了 8 版,生怕错过最佳作业时间。” 年轻总工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不同风速下的操作参数,字里行间都是 “与风博弈” 的较真。“草原的风不等人,我们多准备一分,吊装就多一分把握。” 他合上了手中的 “作战指南”坚定地说。
第三关
见证:5小时的 “空中芭蕾”
上午 9 时,现场气象屏显示风速稳定在 3.2 米 / 秒,这是期盼已久的最佳吊装窗口期!“吊装开始!” 项目经理裴相峰的声音透过对讲机传遍全场,他双手紧握,目光紧紧锁定在机舱与塔筒的对接处,连呼吸都放慢了半拍。吊车操作员缓缓推下操纵杆,机舱沿预设轨迹缓缓上升,地面 8 名工人同步调整牵引绳,脚步随着机舱的升降轻轻调整,牢牢稳住它的姿态。“高度 105 米,注意调整水平偏差!” 现场指挥对讲机的喊声及时响起。当机舱升至塔筒顶端时,一阵突发阵风让设备轻微晃动 —— 吊车操作员果断减速,与塔筒顶端作业人员默契配合,微调对接角度。“咔嗒!” 一声脆响,机舱与塔筒精准对接,现场瞬间爆发出欢呼声。工人师傅们也放下工具,掏出手机对着风机连拍不断,他们用自己的掌声和笑脸,共同表达着这份发自内心的喜悦。
“完成一个重要施工节点真是开心,最难得的是咱们这个项目不同于以往其它风电,还能给当地牧民带来实惠呢。” 现场施工人员笑着介绍,扎旗风电项目塔筒制造目前已实现本地化,预计新增多个技术岗位;后续配套的草原生态监测站,还将聘请牧民担任生态监督员,真正实现 “风电发展 + 草原保护 + 牧民增收” 三重效益,进一步带动本地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风机吊装就位
夕阳西下,首台风机的调试工作已同步启动。远处牧群伴着风车剪影缓缓移动,忙碌了一天的建设者们围在塔筒下,已开始讨论下一台风机的吊装计划 —— 每一台风机竖起,都是扎鲁特旗迈向“双碳”目标的坚实一步。未来 3 个月,更多的“绿色引擎”将在这片草原一一升起,为北疆大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洁动能,也为草原的明天书写下“风与绿”共生的美好篇章。
项目简介
公司承建的扎鲁特旗 55 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是国家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配套项目,项目位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南部乌力吉木仁苏木,除了24台风机,还将建设一座 220 千伏变电站与 50 公里输电线路,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亿千瓦时,能满足10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万吨。
国际新能源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新能源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新能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新能源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图片正在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