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热点聚焦

新能源染黑“少白头”

来源:中国石油报

作者:中国石油报

时间:2009-12-25

  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新能源都当之无愧堪称朝阳产业。新能源正成为能源安全保障的新宠。一个以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时代,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然而,近段时间来,新能源的发展在国内却备受质疑。有人称,新能源“产能过剩已经超过了各界人士的预期”;也有人认为,新能源虽然“确实是好东西”,但在今天它们还没有能力挑大梁,我们只能把它作为“预备队”而不是“主力军”。这样的观点增加了新能源发展的阻力,令之陷于“少白头”的尴尬境地。

  目前,中国新能源占能源比重太小,除水电所占比重达7.4%外,风电、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所占比重不足2%。在化石能源结构被长期锁定的情况下,若在短时间内强行改变,定然会对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产生破坏性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现行的能源结构不可能在 短期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新能源在短期内占据能源结构的主导地位也不现实。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新能源的发展只能原地踏步,坐等时机。 一是,中国化石类能源总量较大,但人均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尤其需要着眼长远发展可替代的新能源,实现能源供给多样化。二是,新能源“产能过剩”,并非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过剩。一方面是新能源加快发展,体制、政策、规划、技术等未及时跟上,形成“瓶颈”制约,产能相对过剩;另一方面是由于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低水平产能过剩了,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研发的高水平产能却投入不足,并无过剩之虞。三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中国只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才能不断提高新能源在全部能源中所占比重。

  新能源产业长期发展趋势明确,中国新能源产业前景乐观。从长远看,让新能源摆脱“少白头”的尴尬境地,成为引领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疑是顺理成章的抉择。

特别声明

国际新能源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新能源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新能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新能源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微信 朋友圈

相关推荐

更多新能源信息推荐 >

图片正在生成中...

关闭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