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网难成制约风电发展最大障碍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牛建宏
时间:2011-03-30
“我国目前完成的风电装机总量只有不到20%的比例实现发电并网。许多风力发电场经常发生‘弃风’、‘停机’现象,产生了大量的投资浪费。”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段祺华对记者说。
根据段祺华提供的数据,中国风力发电场的平均“弃风”水平是欧洲平均水平的3倍。
2011年1月,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和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联合发布《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从2005年至2010年,国内风电装机经历了5年的翻倍增长,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风力发电装机以4183万千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
与此同时,由于电网建设滞后无法承受如此之大的装机量,内蒙古等地的风电场开始出现“弃风”现象,风机所发的电力由于无法进入电网而白白被浪费掉。
与之前热闹争抢的“宠儿”身份相比,新一轮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中,风电似乎不再是首选。5年之间,风电究竟如何从“宠儿”变成了“弃儿”?
“宠儿”如何变“弃儿”?
“并网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风电就会白白地浪费掉,也就不再是新能源中的‘宠儿’。”3月17日,河北一家新能源投资公司的负责人李明对记者说。
作为国企背景的新能源投资公司,李明所在的公司在张家口等地投资建设了几个大的风能发电厂,但是,风电厂在装机后,所发的电能却无法输送给电网,“很多时候风机处于空转状态。”
“地方政府从发展新能源的高度出发,大力发展风电,热情很高,这是好的,但是没有兼顾本地的电网建设规划。”李明说。
李明分析,目前电网建设由电网公司投资,而风电场建设则由发电企业来建设,正是因为无法并入电网,发电企业也就无法实现有效发电,从而实现盈利。
李明遇到的情况并不是孤例。2月12日,国家电监会发布《风电、光伏发电情况监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由于并网难,去年上半年,国内风电未收购电量为27.76亿千瓦。上网障碍已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
“可再生能源属于新兴产业,对于国家实行节能减排目标以及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但同时可再生能源的系统设备建设投资成本相对较高,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在上网价格上出于明显劣势。”段祺华说。
段祺华告诉记者,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修正),该法规定“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也就是说,国家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全部可再生能源发出的电力可以被收购上网,而且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上网价格按其投资成本进行补贴。
“但是,由于我们目前还缺少先进的大容量电池储能技术,大量的风电在完成装机后无法发电上网,使法律规定的‘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基本上无法有效落实和执行。”段祺华说。
风电并网为什么难?
在段祺华看来,风能无法实现并网的原因在于它是一种优质能源,但同时又是一种劣质电能。
“风能固有的随机性、间歇性特征决定了其属于能量密度低、稳定差、调节能力差的电能,发电量受天气及地域的影响较大,若直接将其全部电力并网,会对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以及电网的供电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段祺华说。
国家电网公司的一位专家也表示,风电运行并不平稳,并不能作为电网的主要支撑力量,因此,同样规模的风电还要配备相当的火力或者水电资源,换句话说,解决风电上网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并不是有了电网就可以上。
段祺华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国内现在采用的方案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风火电混送并网;二是使用抽水蓄能,将不稳定的风电转化为水能,再用水能发电。
“但是,前一种方式需要建造更多的火电厂,进一步增加污染排放;而对第二种方式而言,我国目前的风电基地大多处于水资源缺乏的甘肃及内蒙古等地,无法建造大规模的水电站。”段祺华说。
“风电并网有着严格的技术标准。”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表示。在他看来,在我国风电起步阶段,没有相应技术标准,地方积极接受大规模投资,风电场大规模上马。
“如今,技术要求上去了,风电企业大喊入网难,门槛儿高了。”胡兆光说。
另一方面,胡兆光认为,风电建设和电网规划缺乏协调。风电场建设由地方主导,而电网线路建设则需要国家发改委批复。因此造成发电风机立起来以后,面临无网可上的尴尬局面。
电池储能或化解并网难题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胡里清呼吁,新能源产业要加大储能技术开发。他建议,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对化学大容量储能电池等储能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这既可解决风能、太阳能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问题,稳定可靠地并入电网,又可与风电、光伏电组成离网绿色电力系统,为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关键技术。
段祺华对此深有同感。“为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配装合适的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是解决我国目前风能发电无法并网的瓶颈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段祺华说。
在段祺华看来,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没有污染、零碳排放,使用它与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联合运行,对其进行稳定干预,可使随即变化输出的风电转化为稳定输出的电能,从而实现风能的大规模并网发电。
段祺华认为,对于我国风能发电市场需求的迫切性和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如果从国外直接进口钠硫储能设备,虽可马上满足风电并网的需求,但由于全球的钠硫电池年产量不足200兆瓦,而且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至2016年,面对庞大的中国风电基地,单靠进口钠硫电池远远不能满足储能需求。
因此,段祺华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尽快引进先进的钠硫电池技术,在国内建设大规模的生产基地,以满足国内飞速发展的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迫切需求。
段祺华还建议,国家在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建设或招投标过程中应当强制要求建设单位配装规定比例的电池储能系统;电池储能系统的建设成本应计入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总建设成本,并在国家上网电力收购价格中予以补贴。
“国家应鼓励通过建设生产基地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钠硫储能技术,一方面满足国内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配装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争取早日实现自主国产钠硫电池储能技术。”段祺华说。
记者了解到,2月下旬,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对外公布第一个风电并网行业标准《风电调度运行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这是风电并网系列政策中第一个公布的行业标准。
业内人士分析,2011年还将有多个风电并网的行业标准启动、制定,从政策层面为风电顺利并网厘清道路。
特别声明
国际新能源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新能源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新能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新能源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